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行业聚焦  > 正文

自导自演式短视频走红背后是一股躁气_当前时讯

日期:2023-05-07 10:11:42 来源:今日科学


(资料图)

5月2日,一则关于游客手机掉进西湖,并请身着“应急救援”T恤人员打捞,被要价1500元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经各家媒体转发后,迅速引发网络热议。而在5月4日晚,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再次就该事件作出回应:经调查,网传相关视频为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景区执法部门已介入调查,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将依法处理。(5月4日 澎湃新闻)

这样一则摆拍视频“堂而皇之”地走红,一经曝出就被90多家媒体相继转发,一度登上热搜,浏览量高达8983万次,成为网民广泛讨论的热点事件。

近年来,通过摆拍自导自演的视频进行推广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自媒体为博取流量、谋取利益的摆拍视频,但这类视频竟能够被广大新闻媒体集体转发,“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则热点新闻事件,其背后实为一股互联网的浮躁之气。

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选择在短视频行业中进行商业推广,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提高品牌知名度。然而,这并不是编造虚假事件欺骗消费者,进行过度营销的借口。一味地追逐流量至上,急于增加曝光量只会“舍本逐末”,不诚信的营销行为一遍又一遍的消耗公众情绪,一次又一次地降低自身可信度,并最终造成反噬。

此外,部分媒体也是造成此类虚假视频广为流传的“有力推手”。一些媒体过分追求时效性,无暇对事实加以充分核实,盲目采取“先抢再瞄准”的策略。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充斥着“拿来主义”,不加核实就“一哄而上”,将新闻业的浮躁之风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类自导自演的短视频往往有着冲击公众神经的猎奇性和吸引力,而且呈现出的“演技”越来越精湛,普通公众对其真假难辨,纷纷发出“上网如扫雷”的无奈。若媒体在把关环节严重缺位,让公众浸泡充满虚假的网络环境和浮躁的商业气息中,透支着的既是公众的情绪,也是媒体的公信力。

面对摆拍视频流量的狂飙猛进,社会各界还应形成合力,及时为其踩下“刹车”。对此,新闻传媒行业应建立规范,谨慎对待网络空间内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里,专业媒体须主动承担起过滤虚假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虚假信息生产成本和其所要承担的风险相比于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根除乱象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政府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治理思维,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控力度,严厉打击肆意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编造谣言煽动民众情绪的行为,有假必查,有查必究。倒逼自媒体、新闻媒体、社交平台等恪守底线,共同抵制自导自演式的传媒现象,及时辟谣、追责,控制失真新闻的二次传播,把握后真相时代的主动权。

公民新闻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但这些信息真的能够被称为“新闻”吗?在真相还未到来之前,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标签:

推荐